“这些飞机,真的可以搭载几十公斤的物资在大雨里飞行?” 社防科技大学,作为方夏特殊集体社会的正统军校,也是重点建设工程中唯一一个军校。 负责研发的老教授没有解释,而是示意自己的学生进行展示。 试飞场中的无人机拖着箱子缓缓起飞,六个旋翼嗡嗡作响。 老教授讲解到:“箱子里的材料总重20kg,最起码现在飞起来没有什么问题。” 来访的官方工作人员眉头一皱--最起码,目前。 也就是说,还是有问题的? 似乎是明白他的想法,老教授朝着学生点了点头。 测试场里顿时喷洒出水流,模拟出降雨环境。 降雨量一直提升,直到50mm都没出现太大问题,不过无人机明显晃荡了不少。 干扰因素也在这时候停了下来。 “问题在于,当降雨量来到这个数值时,无人机的飞行就有些不太稳定了,想要在暴雨中导航,精准找到运送位置很难。” “是什么原因呢?” “原因有很多,雨水对螺旋桨的干扰,以及物资箱在大雨中产生的阻力会快速变化等等。 而且现实情况更加复杂--我们在室内用其他定位方法代替了卫星定位,但在室外,这是没法使用的。 我们的飞控算法不够先进,定位也有困难,根本做不到那些...资料里描绘的那样美好。” 其实还有很多问题。 算法的不够先进,导致飞起来可能会出现很多BUG。 其次内部飞控硬件也因此变得繁复很多,浪费了很多空间。 来访的人员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:“所以不能用这种无人机进行物资运输?” 这话一出,让老教授有些尴尬。 拿到【信息栏】里的无人机技术已经有些时间了,严格来讲,完全做成了的,有突破性意义的只有两样东西: 碳纤维和电池。 然而这种碳纤维的力学性质比之现在使用的顶级碳纤维,也算不上优秀,只是成本极低,制取也简单。 而电池也是同理,甚至于电池本身的化学物质就是目前已经知晓的一种电池电极材料--磷酸锂铁。 本身现代这方面的突破就有一种叫刀片电池的结构性突破,新的电池正是将碳纤维利用到到结构上,对原有结构进行改良,再次增加了电池密度。 要他说,这些突破确实算不上什么重大突破,但很实用。 如果是他们做出来的,那是值得大书特书的。 问题就在于,这是从【信息栏】里兑换得来的。 但在兑换来的技术里,重要的飞控系统,却只有硬件配置,算法却并不完善。 他们才不得不改变了设计--结果一变,就导致整个无人机的性能大大下降。 增加控制电路、增加辅助电机、增加旋翼...太多改动。 兑换来的技术显示成品无人机最少能携带50kg货物在100mm降雨下飞行,还能精确到每个人,自动把东西送到他们手上。 这种性能,他们根本做不到。 似乎是看出了老教授的尴尬,来访工作人员立刻说到:“研发有难点,我们能理解,毕竟这是一种新的技术,谁也不知道怎么处理。” 这话一说,老教授更尴尬了。 无人机可不是新技术,他们大学在这方面研究更是不少。 给他时间他相信自己能搞清楚。 问题就在于时间。 透过窗外,可以看到大雨瓢泼。 作为重点防护单位,工程单位已经用各种疏导手段将冲向和堆积在这里的雨水给排开了。 这是个很大花费的事情,人力和物力,影响很大。 如果无人机能正式上线...事情能简单很多。 于是他犹豫了一下说到:“其实还有个应急方法,我们可以按照标准技术规范组装无人机,然后按照那个...信息框的指示,把无人机贡献出去。” 不过那样一来,这些战略级的基础设备就不是完全受控了。 但为了社会中的居民,为了社会正常运转,也许这是一个可选项? 来自官方的工作人员面色不变,淡定的说到: “你说的方法...其实也在考虑中。” ...... “你醒啦?” 陈远一睁眼就听到老李的声音,吓得他一哆嗦。 看到老李那老顽童似的笑容,陈远无奈地揉了揉眉心。 “你要装的部分都装好了,就是有个麻烦事,居委会在统计我们的生存点情况。” 休息之前,陈远让老李先把运来的碳材先组装一部分。 “那就老实报呗。”陈远显得很无所谓,这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。 老李顿了一下:“我怕被征走了,我们现在在这小破楼不也挺好的吗。 你想想,我们在外面,还能自己买东西,以后没准还能种点什么。 要是被拉到集体安置房,首先肯定要住集体宿舍,然后别的什么都搞不了,只能搞加工...” “征走?”陈远有些啼笑皆非的感觉,“你想多了,这个社会十几亿人,你不干有的是人干。” 老李一滞,当即给了陈远的脑袋瓜一下。 “你小子!你懂个屁,我这种手艺到哪都用得上!” 陈远痛得倒吸一口冷气,揉着脑袋说到:“好吧好吧,后面那段确实有道理。” 他自己有技术有想法也有动手操作能力,在集体安置房外求生也不是不行。 去了未必就比现在好。 “那现在怎么说?”老李已经以陈远唯马首是瞻了。 “你先下去把汽车和电瓶车的电池拆了,我有用,至于回复嘛...也很好解决。” 陈远走下
第14章难以攻克的算法(1 / 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