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(1 / 1)

如果说普通百姓容易被诓骗,那么那些熟读圣贤书的官吏们头脑应该清醒的,最起码大部分应该是清醒的。可事实显然不是如此,要不然的话,也不会有后来为祸天下十几年的黄巾之乱了。

当然这其中有部分地方官吏,也是“太平道”的信徒。

各地的官吏,不能参透其中之奥妙,也看不透张角的真实意图。反而向州郡和朝廷禀报说,张角以善教化世人,实乃众望之所归。

当然,朝廷的官员也并不全都是这种酒囊饭袋之辈,自然也会有寥寥几个清醒的人。就比如时任三公之一的司徒.杨赐,他上书灵帝说道,“张角诓骗百姓,屡教不改,赦免了他,他反而变本加厉。可是现在事态已经扩大,如果镇压的话,反而会引起激变,应当让各州刺史、太守,慢慢地将那些教徒送回原籍。待张角的势力削弱之后,再把那几个领头的杀掉,这样不用劳师动众便可以使民怨平息安定了。”

只可惜,灵帝并不是那种说了就会听劝的皇帝,再加上杨赐正好卸任司徒,他的这个奏折也就被留中了。可是,即便是杨赐卸任了,总会有人继续完成他的事业。

事态越发的严重了,于是杨赐做司徒时的属官,司徒掾.刘陶再次上书重提此事向灵帝和朝廷告警,“张角他们正在谋划叛乱,有传言他们要进京颠覆朝廷了。各州郡的官员怕担责任,谁也不敢吭声,都只是私下打了招呼。现在应该赶快悬赏,杀掉张角他们,再晚就来不及了。”

可惜,咱们的汉灵帝还是没有当回事儿,反而把刘陶去整理《春秋条例》去了。就这样,这最后一次可以不用的大动干戈就平息黄巾战乱的机会,也被汉灵帝给错过了。

事情也终于越发的不可控了,不久之后,那致使人间生灵涂炭的黄巾之乱便轰轰烈烈的爆发了。

这一年是光和六年,公元183年,黄巾起义爆发的最后一个年头。此时,张角在各地的准备也都已经妥当了。

张角设置了三十六方,方也就是将军的意思。大方,统帅万余人,小方,统帅六七千人不等。这起事的口号呢,也早就想好了,便是那著名的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,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”。

如果你认为,张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起义军领袖,那么你就大错特错。能够成为百万之众的精神领袖,又岂是泛泛之辈。

他派人偷偷的在京城各处府衙、寺庙以及州郡的府衙大门上,用白土写下“甲子”两个字,先造出声势来。随后,他又派出了大方.马元义等人先集结了荆州、扬州数万教众,按期汇合,于冀州邺城起事,也就是现在的河北邯郸市临漳县。

为什么选择这里呢,因为邺城距离帝都洛阳,只有区区五六百里。在此处举事,中原必然震动,而且如果一切顺利的话,他们三日之内便可兵临洛阳城下。攻下了帝都,那大汉江山就唾手可得了。

同时,马元义还多次亲身前往洛阳,以中常侍封谞、徐奉等人为内应,约定次年,也就是中平元年/公元184年的农历三月初五一同起事。

要知道,这中常侍乃是皇帝身边的日夜服侍的近卫宦官,张角竟然能够把他们都拉拢了,其能力可见一般啊。

可就在张角以为一切都顺利发展的时候,意外发生了。

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,在张角他们约定起事的前两个月,也就是春正月,他的爱徒背叛了他。他的徒弟济南人.堂周上书告密,于是朝廷迅速逮捕了马元义,并将他在洛阳街头车裂了。

车裂,也足以看出来汉灵帝的愤怒,这种酷刑一般是不会用的,除非万不得已,或者某些个十恶不赦之人。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