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(1 / 1)

朱俊在平定黄巾之后不久,因为母亲去世,便返乡守丧去了。服丧完毕之后,才重新回来,历出任将作大匠,也就是建设部部长,后来又转任少府和太仆。

只不过他所担任的这些都是文职,手中已然没有了兵权,如若不然的话,恐怕也由不得董卓胡来。

董卓多次提出要迁都长安的想法,都被朱俊给拒绝了。董卓不免被气得心里直冒火,但是鉴于他的名望太高,一时间他也不能把这位老兄怎么样。

毕竟平黄巾之时,同样作为中郎将,人家是名利双收,而自己却落了一个无功而返,甚至被判了死缓的下场。自己现在虽然已经贵为相国了,但是那些事情可是不能磨灭的。

可是朱俊的名望在那摆着呢,董卓心里虽然不愿意,但还是得用他,于是又上奏朝廷拜他为副相国,做自己的副手。这一次朱俊又拒绝了,并对使者说道,“迁都长安,必然会令天下百姓失望,反而给关东联军成就机会,我并不认为迁都长安是个可以做的好事。”

使者听闻之后,随即也回怼道,“大人,我来这任命您为副相国,您拒绝了。并没有说迁都的事情,您却巴拉巴拉说了这么多,为什么呢?”

朱俊不愧是名将,战场上打仗有一手,生活中脑袋转的也飞快。听到使者的问话后,随即回复道,“哎!副相国乃是国之重器,我能力微小,不可胜任,因此拒绝;迁都之事事关国体,其于当下而言,并不是一个良策。我拒绝副相国的任职,并说出不能迁都这件事,正是尽我作为臣子的本份啊。”

可这位使者并没有打算放过朱俊,接着找茬道,“大人,迁都这件事儿,我都没有听说过,而且朝廷还没有正式公论。就算朝廷有这个打算,可还没有明文下诏,您又是从哪里知道的呢?”

朱俊闻言,随即煞有其事的说道,“当然是董相国告诉我的呀,要不然我怎么会知道呢?”

听到朱俊把董卓搬了出来,这位使者再也没了脾气,随即只能灰溜溜的退走了,而拜任朱俊为副相国的这件事,也只能不了了之了。

数日之后,董卓在朝会之上正式向众臣们说出了迁都长安,“高祖皇帝定都关中,历十一世。光武皇帝定都洛阳,如今也已经有十一世了。按照《石包谶chèn》的说法,是时候迁都长安了,以顺应天意。”

百官皆静默不言,只见那司徒.杨彪走将出来,据理而答,“迁都改制,乃是是天下大事。所以殷商.盘庚迁都毫邑,就引起了百姓的怨恨。昔日,关中之地遭到王莽的破坏,所以光武皇帝才改在洛阳建都,且历时已久,百姓都安居乐业。现在无缘无故地,既要抛弃皇宗庙和先帝们的陵园,恐怕会百姓们会惊动,这样定将导致大乱。再说了《石包谶》是一本妖邪之书,又怎么能轻信而用之呢!”

董卓闻言,随即开口回怼道,“关中之地肥沃,因此大秦才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。况且不远处的陇西深山之中就有木材,杜陵(汉宣帝刘洵墓,在长安附近)附近还有武帝陶灶(砖瓦窑),全力经营运作的话,一天就能把需要用的木材、砖瓦全部准备好,又有什么好担心的。

另外,百姓还需要跟他们商量,还需要听他们的吗?他们的要是不同意的话,我直接派大军强迫他们搬迁就是。我的大军都能够把他们赶到大海里面去,还怕他们不听话吗?”

杨彪听完这些,也不由得上了火气,“打天下容易,安天下可就难了。董公你自己好好考虑考虑吧。”

看到杨彪如此言语,董卓脸色也变了,“怎么,杨司徒你是要阻挠阻挠国家大计吗?”

太尉黄琬见状也急忙出言和稀泥道,“迁都乃是国家大事,杨公刚刚所说的,恐怕也是可以考虑的。”……